學習優勢:在雙元制大學教育模式中,企業和市場起著重要引導作用,真正體現了“學有所用”的思想。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達到了對自身、對高校和對學生三贏的效果。通過與高校的合作,企業為自己贏得了堅實的后備人才力量。學生從一開始就是公司的員工,他接受的任務是根據他的成長能力而定的。如果公司愿意在學生接受雙重教育后與她簽訂雇傭合同,公司會得到一個了解公司工作流程的員工。這個學生是在實際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因此,他可以很早就看到他是否能夠或愿意做這個工作,而不是只有只有在考試后。此外,學生從一開始就賺錢,沒有生活壓力,可以更專心地學習技術。
學習劣勢:雙元制大學生有帶薪年假,沒有常規寒暑假,要完成雙重的學習任務所以實習較多。雙元制教學為德國培養了優異的高水平工程師,他們在企業工作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贏得了社會的贊譽,為德國制造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雙元制學生越來越得到企業和社會的認可,收入和受歡迎程度甚至超過綜合性大學(Uni)的畢業生。目前應用科學大學雙元制學生所占比例有越來越大的趨勢,越來越多的綜合性大學(Uni)也開始培養雙元制大學生。 將雙元制實訓與大學教育結合起來,在大學里開設雙重研究,習慣上這些學生被稱為“雙元制大學生”。麗江出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前景
德國雙元制教育體系健全,相關法律監督和審查工業職業學校系統,社會合作伙伴及雇主協會和工會與有關機構合作,尤其是制定公司學習的標準。免學費、享補貼、保就業、可升學、可移民是雙元制五個關鍵點。雙元制項目在職業類高中中推廣更加順利,是因為職業高中的學生更容易接受。他們會覺得在國內也是學一門技術,出國會更有空間,而且絕大多數的雙元制項目,可以讓參與者在畢業后完成就業,也會給參與者頒發證明自己能力或者技術的證書。云南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項目雙元制大學學生在大學期間就有工作許可,工作3-5年可申請綠卡。
在德國,德邦州大部分地區,學生可以享受從托兒所到博士學習的普惠公共教育,它真正實現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蓋。此外,這種普惠教育服務不僅德國公民可以享受,外國人也可以享受。對于生活困難的家庭,也可以申請相應的補助,減輕經濟負擔,申請下來的兒童金按月支付。如果中國的父母在德國工作或做生意,在德國出生的嬰兒和他們的隨行子女可以享受。德國兒童基金是一種財政補貼,孩子出生后每個月都可以領取。先出生的孩子是192歐/月,第二個孩子是192歐/月,第三個孩子是198歐/月,第四個和未來的孩子可以分別得到223歐/月。子女津貼可以支付到子女年滿18歲。
椐德國IBM公司統計,該公司共接收1000多名雙元制大學畢業生,與其他類型高校畢業生比較,他們無論是在工作能力、管理能力還是領導能力等方面都非常出色。通過對其中30—40歲人員進行調查,發現雙元制大學畢業生收入比較高、擔任職務比較高、進入領導管理層早。而雙元制大學學生上大學期間,學費由有關部門和企業共同承擔,主要由企業承擔。不僅如此,除免學費外,每月還從培訓企業取得津貼,這些津貼可以滿足生活所需。所以上大學可以說基本是零投入,而畢業后的薪金待遇又普遍高于一般應用科技大學和綜合大學的畢業生,投入產出比優勢明顯。德國的雙元制留學期間,學費由有關部門和企業共同承擔,主要由企業承擔。
學習方式:學生高中畢業后進入大學學習前,先聯系一個企業,與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學習期間企業支付學生800~1500歐元工資(具體根據雙方培訓合同約定,部分企業還有獎金)。通常學習開始前,學生需要與培訓導師指定學習計劃,同時參照所在大學的課程時間表安排學習時間。
雙元制學士的學習過程:學習方式和課程安排根據專業和學校的不同,有不同的安排方式,比如:一種是周課時模式(Wochenmodell),即每周三天在企業里進行職業培訓,兩天在大學學習理論課程;另一種是版塊模式(Blockmodell),即職業培訓和大學學習按每三個月或12周交替進行。另外,還有一些稍微不同的版塊模式,例如學生在學期中正常上課,而寒暑假在企業里進行職業培訓。 也就是說,每生一個孩子,父母都有權享受至多三年的育兒假,理論上沒有上限。嵩明涉外護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報名
德國雙元制教育“不用花費學習+高薪實習+畢業就業”帶薪留學優勢不言而喻。麗江出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前景
職業學校是“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另一元。在德國,由于實施十二年義務教育,所以德國聯邦有關部門規定,自6歲起,已經接受了9年義務教育的青少年,如不繼續上高一級的中學,則必須在年滿18歲之前接受3年左右職業義務教育,即上職業學校。職業學校的數量在全德國各州職業類學校中列位。職業學校在企業培訓的同時傳授給年青人從事職業活動的理論知識,并且幫助他們繼續進入全部發展?!半p元制”職業教育也可以說是純粹意義上學徒教育和職業生涯之間的一個重要的聯系環節,它避免了毫無經驗走上就業崗位所產生的問題,對年青人和企業來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麗江出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