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書寫三寸以上的大字,應站起來懸臂書寫,才能使得上力,便于照顧全貌。站時要兩腳踏實,右腳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后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這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跪書寫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書寫,這樣易于總領字的結構。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體過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ZUI好備一矮案書寫。無論坐書、立書,寫時眼與紙之間均保持適當距離,應隨書寫字的大小而變。書寫小字宜近,大字宜遠。通常寫中楷、大楷,宜在一市尺左右,寫小字應稍小于這個距離。寫一尺以上大字,應有二尺以上距離,否則難于照顧筆畫與整體結構的關系。 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淮安學習書法培訓
書法(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Du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金華行書書法作品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
墨的出現很早,《述在書法纂》上說:西周邢夷始制墨,說是煤煙所成,卻是西漢以后的事。其原料不同,可分為油煙墨、漆煙墨、松煙墨,分別以桐油、生漆、松枝所燒的煙炱,加黃明膠和麝香、冰片等制成。南北朝時易州的墨和剡縣的紙很有名。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自漢以來,現留存于世的書畫,均以桑皮紙(又稱漢皮紙)書畫,東漢蔡倫采用多種原料和改進制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于紙的廣FAN使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歷史推進到QUAN面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品。
一幅耐看的書作,總是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欣賞者,能刺激你的心靈,使你產生種種感悟、種種聯想、種種味道。這種種"味",就是書法藝術的"意境"。心與手、法與意、形與神的完美統一,這種統一就產生出各式各樣的"味"。我國ZHU名美學家鄧以蟄先生提出:"無形自不能成字,無意則不能成書。"這句話既將書與字區別開來了,又提出了書法藝術的靈魂就在于"意"。關于這種"意"自古至今就有種種說法,諸如什么"風神"、"風韻"、"風骨"、"氣韻"、"神采"、"風采"、"品味"等等。總而言之,"意"是我國傳統美學中的一個HE心,凡是詩、書、畫、文、印無不以其"意"為極詣。有"意"則成書,有"意"書出"味"。 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HE心內容。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唐代ZUI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的“二王顏柳”余韻。 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無錫鋼筆書法字典
我們學書法是學習書法家的書寫方法,他們寫字的規律,內在的精神,不一定要完全一樣。淮安學習書法培訓
點畫結構美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里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淮安學習書法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