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ZHI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HE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并稱四體,成為后代規摹的主要書體。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于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紹興行書書法作品
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左傳·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唐代劉知幾《史通·惑經》:“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舍者矣。”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論語》書法之嚴,即《春秋》書法也。”明劉基《春秋明經·鄭伐許鄭伯伐許》:“蓋與鄭伐許、鄭伯伐許之書法同矣。“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南齊書·周颙傳》:“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衛恒散隸書法,學之甚工。”宋錢愐《錢氏私志》:“元章書法之妙,今RI可謂DI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詩的從古也沒有這好的。又且書法絕妙,天下沒有第三個。” 鎮江福字書法字典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
篆書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ZUI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隸書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后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簡帛書法藝術ZUI重真跡,但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真跡,一般只有在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牛筋、絲線、麻繩。考古發現較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云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于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分化為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攻吳王夫差鑒》。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米”字格是書法結構的一個重要的規律。
書法要有"味",必須有學識修養,有字外功夫。書法家首先應是學問家。書品人品,人所共仰。一是要有文化素養。二要有學識修養。沒有一定的學識修養,是無法創作出上乘之作的。學識深,意氣平和;學識高,胸懷豁達;學識廣,聯想豐富。歷史上卓有成就的書家,都是學識豐富深廣的文人、學問家。識廣方能才高,才高方能創作出"書味"。三是要有藝術素養。書法是一種精神產品,一個人如果沒有幾個藝術細胞要創作出藝術產品是不可能的。這種藝術素養,有先天因素,更主要的是后天的努力,是要從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培育出來的。四是要有品德素養。善是美的內容,美是善的表現形式,這種"美善統一"是我國傳統哲學中的基本觀點。人的道德品性與書法作品的風格及其價值是切切相關的。 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無錫福字書法價格
漢字書法為漢族DU創的表現藝術。紹興行書書法作品
從價值觀念上講,品德高尚的人的書法作品價值就高。諸如,立身清廉的王羲之,風毅雄特的顏魯公,秉性剛強的柳公權,愛國名將岳飛等,都是人品高尚,為后人所崇的書法大家,他們的墨跡也都是永垂千古,成為無價之寶。相反,蔡京、秦檜之類的字也不錯,并名噪一時,但因他們品德惡劣,故字與人同臭,無一字傳世。這正如古人說的:"書品即人品。"這是其一。其二,中國傳統道德觀是"和為貴",而書法藝術不論是筆法、字法、章法、墨法都是要達到"和而不同"的有機統一,以表達人們的美感。 紹興行書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