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底管理局(ISA)近期頒發了全球首張綠色采礦執照,這標志著深海采礦與生態修復并行的創新實踐正式啟航。在這一框架下,挪威Loke公司在太平洋礦區實現了“采集-修復”同步作業,開創了可持續深海采礦的新篇章。通過精確的作業規劃和技術實施,該項目能夠在采礦活動中同步進行生態修復,明顯減少環境影響,...
阿聯酋近日啟動了"光伏草方格2.0"計劃,推動沙漠地區光伏治沙經濟鏈的升級。通過優化雙面組件陣列間距,該項目成功提高了植被的覆蓋率,達到93%。這一技術創新不僅有效促進了沙漠植被的生長,還改善了生態環境,為沙漠治理帶來了新的機遇。項目通過利用光伏組件的背面反射光和間距優化,提升了土壤濕度和光照條...
日本川崎重工近日成功完成了全球首條液氫海運專線的建設,這一舉措為液態氫的跨洲際運輸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通過建設8艘運輸船,該航線實現了從澳大利亞至神戶的穩定供氫,打破了液氫運輸的地理限制。為了適應液氫在運輸過程中的低溫特性,船只配備了-253℃深冷儲罐,確保液氫在航程中的低蒸發率,日蒸發率低于0...
中國嫦娥八號在月球成功完成了氦-3的原位提取試驗,這一成就標志著月球資源開發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通過微波加熱裝置,嫦娥八號實現了98%的氦同位素分離,為氦-3的高效提取提供了技術保障。氦-3作為一種理想的核聚變燃料,其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潛力巨大,一旦成功應用于核聚變反應堆,將為人類提供幾乎無限的清潔...
芬蘭Fortum公司近期建成了全球較大的生物質精煉基地,這一項目的成功實施標志著生物質能源開發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該基地通過木材殘渣的分餾技術,成功制備出航空煤油和石墨烯兩種高附加值產品。航空煤油的收率為28%,而石墨烯的純度則高達99.7%。這些產品的生產不僅為航空業提供了可持續的燃...
冰島深鉆團隊在基巖4.8公里深處成功建成了10MW地磁發電站,這一項目為地心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突破。該發電站采用溫差磁流體系統,能夠有效地將地核熱能轉化為電能,轉換效率達到了23%。這一技術通過高效的熱量轉換,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也為全球能源供應提供了新的思路。 為了應對高溫環境,該...
沙特NEOM基地的直接空氣制氫裝置標志著氫能生產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這一裝置采用仿生分子篩技術,從濕空氣中高效捕獲水分子,并利用光伏驅動固態電解槽進行氫氣生產。該系統的日產氫氣達到15噸,展示了其在大規模氫能生產中的巨大潛力。與傳統的淡水電解法相比,這種技術在濕度為15%的環境下,能耗為3.8k...
隨著超導電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城市能源結構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上海靜安區率先投運了全球首條公里級超導電纜,該電纜在-196℃的液氮溫區內,能夠實現5.2kA的傳輸容量,而常規電纜的傳輸容量通常只有0.8kA。這意味著,超導電纜能有效提升電力傳輸能力,極大提高了城市能源的傳輸效率。同時,這條電纜...
在“雙碳”目標**下,清潔能源采暖成為時代趨勢。統一熱泵憑借35年技術積淀,以噴氣增焓、AI智能控制、多重降噪等硬核科技,重新定義空氣能熱泵的價值——不僅實現**溫高效制熱,更以綠色節能為**,為千家萬戶創造恒溫舒適的智慧生活體驗。 一、突破極限:**溫環境下的高效制熱 傳統熱...
中國航天科工近日發布了“羲和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通過在月球軌道部署三顆100噸級能量中繼衛星,構建一個涵蓋地月空間的能源互聯網。這一藍圖的提出標志著我國在太空能源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并且為未來深空探測和地球能源利用帶來了新的希望。 根據計劃,三顆能量中繼衛星將部署在月球軌道,它們將作為...
國家電投在青海2.4GW光伏基地成功部署了200架AI無人機,開創了光伏巡檢領域的新局面。這些無人機配備了先進的激光雷達與紅外融合技術,能夠精確識別光伏組件的故障,故障識別精度高達99.3%。該技術的應用,使得光伏電站的運維工作得到了大幅提升,不僅提升了巡檢效率,還加強了故障的發現與預警能力。 ...
中俄聯合建造的全球首艘核動力LNG破冰船“雪龍2S”正式交付,這一船只表示著破冰船技術的新突破,也開啟了北極航道運輸的綠色革新。這艘破冰船配備了目前較新的RITM-200S反應堆(60MW),并結合了薄膜型液艙設計,能夠在嚴酷的北極環境下順利航行。其破冰能力可達到3.2米厚的冰層,確保了航道的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