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辣子遇上江南絲杠:一位達州漢子的句容工廠故事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8-04
在南京南站下車,沿寧杭大道驅車二十分鐘,就能聞到一股熟悉的豆瓣醬香。這味道不是來自川菜館,而是從江蘇句容一座電動缸工廠里飄出來的。創始人劉易把一口達州老鍋搬到車間門口,午間炒辣子,下午做罐罐飯,下班招呼路過的四川老鄉“進來喝口茶”。十一年前,他帶著川東北的辣椒味闖進江南制造圈,如今把兩千多家客戶的銅管、航空葉片、鋰電池壓裝需求,統統收進這座青磚廠房。廠房不大,機器聲卻層次分明:滾珠絲杠輕鳴,伺服電機低吟,偶爾冒出一句達州方言“要得”。劉易說,川話里的“要得”是承諾,也是交付。2012年初到句容,他靠一臺二手加工中心和兩本筆記本起步,白天跑客戶,晚上在租住的民房里畫圖紙。di一臺電動缸賣出去時,客戶擔心售后,他直接住到對方工廠,三天兩夜調完程序才回。后來訂單越來越多,他把“住工廠”變成“開工廠”,把家鄉味一并搬來:車間走廊掛川劇臉譜,會議室擺竹制茶海,連員工餐的辣子都由達州空運。機器再精密,也需要人情味潤滑。人情味不止在餐桌,更在產線。銅管收卷客戶只想把推力做夠、成本壓低,劉易沒推高價伺服,而是把變頻電機、梯形絲杠和自家缸體拼成4.5萬元方案,省下的預算幫客戶多買兩臺卷繞機;航天研究所要在狹小艙體內做微米級進給,他把電機折成L形,又把導軌換成交叉滾子,兩周交樣。每一次“量身定制”背后,是十一年的現場筆記:溫度、濕度、鹽霧、振動、方言需求……都被他寫進一本發黃的工作日志,如今成了新人培訓教材。抖音里,劉易把鏡頭對準車間,也對準自己。他拍辣子下鍋的嗞啦聲,也拍絲杠磨削的火花,一句“川娃子在句容等你喝茶”引來十萬點贊。留言區里,四川老鄉問:“能不能說川普講解?”他便用椒鹽普通話開直播,聊選型、聊故障、聊回家探親。有人擔心“工廠會不會冷冰冰”,他直接端出鍋盔和花生,讓網友隔著屏幕聞香味。工業設備di一次有了溫度,訂單也隨之而來:重慶做鋰電池的、成都搞航空零件的、武漢造汽車零部件的……紛紛把樣品寄到句容,只為聽一句“放心,要得”。夜幕降臨,廠房燈光亮起,辣子香混著切削液味飄向村口的稻田。劉易端著茶坐在門口,看遠處高鐵一閃而過。他說,下一站想把工廠再擴大一倍,再種兩棵柚子樹,讓來參觀的客戶先聞到果香,再帶走一臺可以“聽懂方言”的電動缸。江南絲杠與川味辣子,就這樣在句容的晚風里,繼續寫下一個十一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