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產品規模化、標準化以后產品雖然在使用功能上滿足了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但是在產品的審美情趣上卻過于單一和缺乏個性差別。使人們感到“審美疲勞”。特別是對于現代工業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年輕人。他們越來越追求自身生活的個性化,喜歡在各個方面表現自我,緊跟時尚。“DIY”正適合了年輕一代對于自我審美的個性需求。于是工業產品被進行了“第二次設計”,設計的重點在于對原有產品外觀裝飾性元素的個性化改造上。例如時下風靡世界的“手機DIY”,“汽車DIY”等。按“開發任務書”及“產品開發計劃”要求繪制產品工藝圖紙。江蘇集成開發產品設計
競爭力指數可通過下式計算:其中Ci表示第i類產品的競爭力指數,Xi與Mi分別表示第i類產品出口值與進口值。一般認為,如果Ci>0,則該類產品是具有競爭力或比較優勢;Ci0則表示該類產品缺乏競爭力或處于比較劣勢;Ci=0,可稱之為中性競爭力或中性比較優勢。更進一步,還可以通過確立一定的標準,來具體判別某類產品對外競爭力的強弱,如Ci>0.8,可認為該類產品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等等。當然,現實中普遍存在的鼓勵出口或限制進口的政策,使得競爭力指數并不能準確反映產品競爭力的實際優劣狀況,但是,作為一種比較靜態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時間、特定保護程度下的競爭力或比較優勢。浙江化工產品研發服務成功開發的新產品應具有以下特征:適應性強。
按照比較靜態分析,各家工業產品進出口貿易比較優勢狀況呈現出下列傾向:一是進出口產品中具有較高比較優勢產業(競爭力指數大于0.5者)種類少,在16大類產業中只有2類產業(服裝業與其他制造業),但它們在工業品出口中所占份額較大,1992~1999年間的出口份額為32.2%;較高比較劣勢產業(競爭力指數小于0.5者)種類也少,只有1類(造紙工業),并且出口比重也小,1992~1999年間的出口份額為0.7%。二是我國多數工業行業基本均處于比較優勢或比較劣勢,且處于比較優勢的行業少于處于比較劣勢的行業。
醫療產品為了要滿足大小不同的同疾病的檢測和醫治,就需要不同外觀造型的醫療設備,面對醫療產品工業設計,我們要先明確醫療器械產品的外觀設計理念,充分考慮外觀造型和功能的關系,并確定這款醫療產品是功能決定外觀造型,還是外觀造型影響功能,在和客戶確定好后再通過工業設計把醫療設備產品的外觀造型設計做的更適用、更人性化,并對其多方位的分析研究。在了解完醫療產品外觀設計的理念和細節后,我們需要探討如何通過產品外觀設計來消除患者對醫療器械的恐懼及厭惡情緒,醫療產品的外觀設計造型如何更人性化。新產品開發既包括新產品的研制也包括原有的老產品改進與換代。
顯性發育不良,比如說先天髖關節脫位等,通過嬰兒外形、動作的變化就可以大致分辨嬰兒的狀態。針對這種用戶所設計的監測產品,除了監測本身之外,也應該因人而異地加一些輔助功能,比如說對于髖關節脫位的嬰兒要能起到固定作用。隱性發育不良是指短期內無法通過外在的表象去判斷嬰兒的健康狀態,比如說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嬰兒,其疾病在初發時期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征兆,但是如果不加以關注可能會引起較嚴重的后果,這就需要長期佩戴體征監測產品,而因為監測過程的長期持續,所以舒適性就成了更為重要的需求。新產品開發的主要策略有:補缺策略。上海專注產品研發流程圖
產品開發能夠為企業帶來收益和利潤。江蘇集成開發產品設計
該4大行業的產品出口占工業產品總出口的比重在1992~1999年間平均為37.9%,同時由于它們的進口比重也高達60.2%,因此屬于較高程度的產業內貿易產品。“礦業及其產品業”、“塑料、橡膠制品業”、“紡織工業”基本屬于勞動一資本密集型、勞動一技術密集型產業,在我國資本緊缺、技術相對落后、人均資源占有率低,且自然資源過度開采的情況下,其比較劣勢已日益顯現。按1992~1999年間平均進出口比重測算,“塑料、橡膠制品業”及“紡織業”的進口比重分別為7.1%與7.5%,出口比重分別為3.2%與3.7%。但“木及木制品業”的進出口比重只分別為1.5%與1.3%、“石料、水泥、陶瓷、玻璃類建材工業”的進出口比重只分別為0.7%與1.8%。各家工業產品具有的外貿優勢應該引起工業設計公司的重視,這樣才能推動各家工業設計的發展。江蘇集成開發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