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立創:讓青少年觸摸人工智能技術的溫度
當智能音箱回應指令、自動駕駛汽車規避障礙,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如何讓青少年不止是技術的使用者,更能成為技術的理解者與創造者?碼立創(MUCIT)以教具為載體,將高深的人工智能技術拆解為可操作的實踐項目,為青少年搭建了通往 AI 世界的階梯。碼立創的 AI 套件是技術原理的 “解碼器”。其新聞內容模塊包含圖像識別傳感器、語音交互芯片和智能控制中樞,這些看似復雜的組件被設計成即插即用的模塊。孩子們組裝 “笑臉識別小裝置” 時,通過調整識別閾值參數,能直觀理解機器學習中 “特征提取” 的基本邏輯;搭建 “語音控制臺燈” 時,在測試不同指令響應效果的過程中,悄然領會自然語言處理的簡化原理。這些實踐讓 “神經網絡”“算法模型” 等抽象概念,轉化為可觀察、可調整的具體現象。在編程學習中,碼立創構建了 AI 思維培養的漸進路徑。初級階段,通過圖形化編程讓機器人 “學會” 避障 —— 當傳感器檢測到障礙物時自動轉向,這正是人工智能中 “環境感知 - 決策執行” 邏輯的簡化版。進階階段,引入簡易的機器學習模塊,孩子們可以教機器人 “認識” 不同顏色的積木,通過多次訓練優化識別準確率,親身體驗 “數據訓練 - 模型迭代” 的 AI 新聞內容流程。這種從具象操作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化解了 AI 學習的門檻。碼立創注重將 AI 技術與生活場景結合。“智能垃圾分類助手” 項目中,孩子們用圖像識別模塊區分不同垃圾,再通過機械結構實現分類投放,理解 AI 在環保領域的應用;“情緒感應小夜燈” 則通過語音語調分析調整燈光顏色,讓青少年看到 AI 如何理解人類情感。這些貼近生活的設計,讓青少年意識到 AI 不是實驗室里的冰冷機器,而是能服務生活的溫暖工具。更具價值的是,碼立創在技術實踐中融入 AI 倫理思考。在 “隱私保護” 主題課上,孩子們通過對比 “人臉識別” 與 “密碼解鎖” 的安全性,討論技術應用的邊界;在優化 “智能推薦” 程序時,思考算法偏見如何產生。這種技術與人文的結合,培養的不僅是操作能力,更是負責任的 AI 創新意識。在碼立創的課堂上,青少年不再是被動接受 AI 產品的消費者。當他們調試識別程序提高準確率時,鍛煉的是數據思維;當他們為機器人設計 “友好交互” 模式時,培養的是人文關懷。這種從實踐中獲得的 AI 素養,讓他們既能看懂技術的原理,又能思考技術的方向,為未來成為既懂技術又有溫度的 AI 創新者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