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早報 星期六 廣東微靈工科技
8月2日 | 人力資源行業新聞速遞人力資源雜志 新聞匯總
本期導讀河北:暢通政企溝通渠道 多措并舉優化營商環境江西萍鄉:構建“返鄉人員好就業”全周期服務體系河北滄州市:今年向京津輸送勞動力超1.4萬人江西龍南市:四維“組合拳”暢通大齡勞動者就業之路白天培訓 晚上應聘 湖北大冶就業服務新模式搭建高效就業橋梁我國擬出臺規定保障超齡勞動者基本權益
1來源: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河北:暢通政企溝通渠道 多措并舉優化營商環境今年以來,河北省人社廳全力搭建政企常態化交流平臺,建立健全溝通交流機制,以實際行動優化營商環境,助力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
構建長效溝通機制,打造質量服務環境
組建專業隊伍,實現精細對接。河北省印發《關于推行“人社專員”制度 建立健**營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的通知》,由分管領導牽頭,集結部門負責人與業務骨干,組建“人社專員”隊伍。每位專員與民營企業“一對一”精細對接,通過定期走訪和實時聯絡,深入了解企業需求,提供精細高效服務,及時解決發展難題,營造親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圍。
深入企業調研,共商發展良策。“人社專員”通過實地走訪、電話溝通等方式,***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市場拓展、用工需求等情況,與企業共析問題根源、共謀解決對策。收集企業在就業、社保、人才、勞動關系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分類梳理分析,為政策優化提供依據;同時挖掘推廣***企業案例和經驗做法,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實踐參考。
定期會商研討,高效解決問題。定期召開政企溝通會、座談會,搭建面對面交流平臺。對企業家現場提出的訴求,能當場解決的即刻答復辦理;無法現場解決的,建立問題臺賬,明確責任人和時限,跟蹤調度直至妥善解決。
開展多元專項活動,精細助力企業發展
舉辦系列活動,緩解就業難題。一是開展民企服務月活動。4月至5月,聯合多部門開展民營企業服務月活動,組織線上線下專場招聘828場,發布崗位19.4萬個,促進3.59萬人就業,緩解民營企業階段性用工需求,優化用工環境。二是實施就業援助月計劃。深入勞動密集型行業歸集崗位,動員企業設立愛心崗位,依托基層平臺挖掘大齡勞動者崗位。活動征集崗位18.87萬個,482家企業招用就業困難人員并享受扶持政策,助力困難群體就業,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三是組織青年仲裁員聯企行動。青年仲裁員進企業開展勞動用工“體檢”,幫助規范管理、防范糾紛;為中小企業建立仲裁交流群,開展“以案說法”“集中答疑”等線上指導;組織志愿者走進高校企業,解讀勞動法律法規,現場解答合同簽訂、待遇保障等問題,增強雙方法律意識,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創新金融服務,化解融資困境。加大創業擔保**、“人社惠企貸”發放力度,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服務對象從小微企業擴展至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等;將小微企業比較高授信額度提至5000萬元,比較高利率不超4%。今年1月至6月,幫助3932家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實現穩崗擴崗促就業。
建立聯系制度,服務重點企業。安排專人對接重點企業,精細服務需求。幫助中航上大招收新材料專業博士后,協調河北工業大學聯合培養,強化技術創新人才支撐;深入企業了解情況,召開出口企業座談會,宣講穩崗擴崗、職業培訓補貼政策,引導企業穩崗,研究幫扶措施。為重點企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優化重點企業發展環境。
2來源:江西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江西萍鄉:構建“返鄉人員好就業”全周期服務體系江西省萍鄉市深入貫徹就業優先戰略,依托5+2就業之家四級網格聯動,通過全域信息采集、精細分類管理、高效供需對接、長效幫扶回訪等四項精細舉措,構建起“返鄉人員好就業”全周期服務體系。
全域采集筑根基,摸清返鄉人才底數。為***掌握返鄉人員情況,萍鄉市多點發力拓寬信息渠道。利用春節、端午等返鄉高峰期,在火車站、汽車站、農貿市場等人員密集區設臨時咨詢點,同步在“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設采集臺,通過紙質問卷與電子表單收集就業意向、技能特長等信息。線上依托市人力資源網、“萍鄉就業之家”小程序等平臺設立“返鄉就業登記”專欄,線下組織808個就業之家網格員開展“敲門行動”,聯合第三方機構通過電話回訪、短信群發摸排未登記人員。目前,17.97萬名返鄉技能人才納入實名制管理,為精細服務筑牢數據基礎。
分級分類建體系,精細繪制就業畫像。萍鄉市對返鄉就業意愿人員實施科學分類管理。按就業意愿強度分為三級,按群體特征分為三類,構建“三級三類”體系。通過多維數據分析精細畫像,結合產業布局評估人才與本地產業匹配度,按18-35歲、36-45歲、45-55歲年齡結構推送適配崗位;重點關注靈活就業和求職群體,實施“1131”幫扶計劃;比對行業意向與企業需求,用技能標簽(如電工、焊工、軟件工程師等)匹配崗位要求,讓服務靶向觸達需求。
供需對接搭橋梁,推動實現高效匹配。萍鄉市***歸集崗位信息,構建“產業—項目—企業”三級崗位清單,整合2521家企業16.33萬條崗位需求。建立“1+1+N”服務機制,為返鄉求職者配備專屬職業指導師,提供崗位適配、面試輔導等服務。實施分級推送,就業意愿強烈者每周獲3次定制崗位,潛在意愿者定期收到崗位合集。打造“零工驛站”發布靈活崗位,組織各類“主題招聘會”“夜市招聘”“屋場招聘”“直播帶崗”“招聘直通車”等公共就業服務活動,促進企業與返鄉求職者面對面交流,實現供需高效對接。
長效幫扶穩就業,筑牢就業服務閉環。萍鄉市分類施策幫助返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對防止返貧監測對象、零就業家庭成員、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員用擴崗補貼、社保補貼、公益性崗位進行兜底幫扶,對脫貧勞動力、無技能人員開展技能培訓,對有一技之長,有自主就業創業能力的人員組織入企體驗。依托各級就業之家開展動態回訪,通過電話、實地走訪了解就業現狀,協調解決薪資糾紛、崗位適配問題,每季度更新數據庫為崗位開發和政策調整提供依據。今年以來,已推送崗位4.65萬條,培訓3200人次,精細幫扶2.07萬人達成就業意向,讓返鄉人員在“家門口”穩定就業。
3來源:河北人社網河北滄州市:今年向京津輸送勞動力超1.4萬人“多虧了滄州市人社部門推送的崗位信息,讓我在天津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現在收入穩定,還能提升技能。”7月25日,來自泊頭市的齊亮在天津世現電子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忙碌著。今年初,他通過市人社部門組織的勞務對接活動成功入職天津世現電子有限公司。
在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中,滄州市人社局圍繞推動京津功能疏解和產業升級,聚焦拓展京津勞務市場及“河北福嫂”進京津高質量就業,創新舉措、精細發力,今年以來,滄州市已為京津地區輸送勞動力14667人,其中“河北福嫂”3107人。
**搭臺、協會牽線、企業唱戲,成為滄州勞務輸出的“金鑰匙”。市、縣兩級人社部門分別與北京家政服務協會、天津市家庭服務業協會、天津市建筑業協會簽訂勞務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定期會商機制,達成長期合作意向,有效拓寬“河北福嫂”等勞動力輸出渠道,織密了戰略協作“長效網”。
為精細匹配供需,滄州市人社部門聯合京津家政行業協會,遴選出15家京津**企業(北京7家、天津8家),組織本地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深入京津對接。通過與相關家政企業、協會、培訓學校在點對點輸出、技能提升、就業保障等方面深度合作,實現“訂單式培訓、定向式輸送、項目化服務”,架設起供需對接“直通車”。
在輸出環節之外,滄州更在服務保障上做足文章。依托《京津冀家政服務合作框架協議》,滄州市人社局聯合市婦聯探索建立“河北福嫂”駐京(津)服務站,為務工人員提供用工對接、住宿餐飲、權益維護、技能提升等“一站式”服務,形成了“服務前置、管理延伸、保障到人”的支持體系。
此外,滄州市人社部門多渠道拓展崗位,***高質量就業“新引擎”。創新舉辦京津冀勞務協作招聘會,邀請北京市朝陽區、天津市靜海區人社部門組團參會,促進京津企業與滄州求職者面對面洽談。運用“現場招聘+網絡招聘+直播帶崗”三位一體模式,擴大崗位信息覆蓋面和傳播力,高效匹配用工需求與求職意愿,助力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4來源:龍南市人社局江西龍南市:四維“組合拳”暢通大齡勞動者就業之路龍南市聚焦大齡勞動者就業難問題,以崗位供給、技能培訓、價值認可、權益保障為抓手,打出一套精細高效的四維就業“組合拳”,打通大齡勞動者就業***一公里。
精細施策,雙輪驅動崗位開發匹配。精細開發崗位供給,實行四級聯動崗位收集機制,就業之家常態化開展訪企拓崗工作,動態收集園區企業用工信息;社區專職網格員定期摸排轄區個體工商戶用人需求;精細開發養老助餐等適老民生服務崗位;鼓勵引導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放寬招聘年齡限制,設立產線技術顧問、生產培訓師等經驗傳承型崗位。自工作開展以來累計摸排就業崗位4300余個。靈活開展崗位匹配,搭建“線上覆蓋+線下滲透”立體服務平臺,每周開展直播帶崗、每月舉辦線下招聘;在就業之家及各類招聘活動中設立服務專區,為大齡勞動者提供求職登記、崗位推薦等就業服務;結合“***民資”工作,鼓勵各鄉鎮引進項目,增加大齡勞動者就業崗位。今年以來,新增大齡勞動者就業人數990人。
產教融合,優化提升技能培訓體系。強化技能再培訓,除****為“4050”人員培訓外,由本級財政出資分期分批舉辦全市大齡勞動者專題培訓班,為60至63周歲的男性及50至58周歲的女性大齡勞動者提供1至3天的家政服務類、養老護理類、物業管理類等職業技能培訓,助力高質量轉崗及就業。聯合家政服務、養老護理、月子中心、安保公司等需求相對較大的行業企業,通過理論教學+崗位實操模式開展訂單式培養,助力大齡勞動者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快速轉變,實現培訓即就業。今年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4期,培訓大齡勞動者145人。
多維激勵,培育年齡友好就業生態。強化激勵機制,對大齡員工占比超60%或300人以上、無年齡歧視用工記錄的企業納入**“年齡友好型企業”推介名錄。今年以來,共有47家企業納入推介名錄。注重榮譽引導,建立大齡榜樣宣傳機制,評選年度**案例并制作宣傳片,***展示、大力宣傳大齡勞動者就業優勢與經驗價值,打破就業年齡偏見。在吸納大齡勞動者**企業的帶動下,全市傳統行業大齡用工比例***提升,形成經驗傳承反哺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制度護航,織密大齡權益保障網。實施“分段繳費+靈活續保”社會保險彈性參保機制,允許大齡勞動者根據就業情況動態調整參保基數;督促企業為超齡勞動者辦理補充工傷保險,截至目前大齡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達2311人。修訂完善勞動合同范本,引導企業和大齡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完善勞動關系調處機制,依托勞動爭議多元解紛平臺,實現大齡勞動者勞資糾紛多元化解決。依托江西省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預警平臺,對工程建設領域20個項目實行工資專戶、實名制管理等動態監控。深入工地、社區開展“送法上門”活動,普及**途徑和法律知識;聯合住建、交通等部門,組織工程建設領域企業負責人專題培訓,重點解讀勞動法律條例中大齡勞動者權益保護條款,推動形成**主導、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多維保障格局。
5來源:新華網白天培訓 晚上應聘 湖北大冶就業服務新模式搭建高效就業橋梁“白天在求職訓練營學習簡歷制作、面試技巧,晚上到招聘會現場和企業面對面溝通,這樣的安排太貼心了。”7月25日傍晚,在湖北大冶市促進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攻堅”專場招聘夜市,剛與一家制造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的求職者余立鑫難掩興奮地說。
當天上午,在大冶市就業促進中心,30余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參加了全市青年求職訓練營。高級職業培訓師結合企業招聘痛點,手把手教大家優化簡歷,規劃職業發展路徑。
余立鑫剛從重慶大學應用數學專業畢業,他說,這次針對性培訓讓他豁然開朗,收獲了很多。
在位于雨潤廣場的夜市招聘現場,各招聘攤位前擠滿求職者。據統計,當晚30余家企業參加夜市招聘活動,提供就業崗位1200余個,現場洽談人數156人,當場錄用64人。
從“課堂教學”到“實戰練兵”,高效銜接背后,是大冶市人社局打出的就業服務組合拳。
今年以來,大冶市創新推出“白天培訓+晚上應聘”就業服務模式,通過技能提升與崗位對接雙管齊下,幫助求職者搭建起高效就業橋梁,讓就業服務既有溫度又有速度。
大冶市在雨潤廣場、吾悅廣場等人流聚集處舉辦“夜間專場招聘會”,組織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的重點企業入駐。招聘會現場設置政策咨詢區、職業指導區,為求職者提供政策解讀、勞動合同簽訂等一站式服務。
此外,大冶市還同步搭建線上就業服務平臺,將培訓課程、崗位信息、政策解讀等內容整合上線,求職者可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報名培訓、瀏覽崗位、在線投遞簡歷,實現“線上+線下”無縫銜接。
“我們通過建立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信息庫,摸準每個人的專業特長和求職意向,通過打造培訓—實踐閉環、求職能力提升、創業扶持、跟蹤回訪等鏈式服務,幫助畢業生打通就業‘***一公里’,助力他們早就業、就好業。”大冶市就業局公共就業服務股股長樂江說。
6來源:新華社我國擬出臺規定保障超齡勞動者基本權益新華社北京7月31日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7月31日發布《超齡勞動者基本權益保障暫行規定(公開征求意見稿)》,從即日起至8月31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征求意見稿明確超齡勞動者基本權益保障內容,提出加強對超齡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工傷保障等基本權益的保障,暢通爭議處理渠道,超齡勞動者可以通過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向人民法院起訴、向人社部門投訴等方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公開征求意見期間,公眾可以通過登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網站、寫信、發送電子郵件等方式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