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以及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的實施,碳排放的監測和控制已成為我國水環境治理的重點。然而,當前我國的水環境監測體系中,碳排放水平的監測仍然是一個相對薄弱的環節。水環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學作用通過碳的釋放和吸納影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對碳排放水平進行監測,能夠為水環境治理和管理提供數據和理論支撐。例如,傳統的污水末端處理模式在管網輸送和污水處理廠處理階段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對這些過程加以監測和識別,可為我國污水處理系統的碳減排提供有力支撐。日志信息豐富,便于故障分析。四川雙碳協同水質監測站
水質監測是保護環境的有效手段,特別在保護水環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水質監測就是檢測水體中所含污染物的種類,對各種污染物的量和變化趨勢進行測試,進而評價水體質量狀況。水質監測的主要目的是監測水體成分與正常水質指標是否相同,其所檢測污染物主要有有機農藥、氮、磷、鉀、重金屬元素及鹵族元素等對水質影響較大的化學物質,監測對象有工業廢水、河水、湖水、海水及生活廢水等水體[4].在水質監測過程中,主要依據物理水質指標和化學水質指標兩種對水體進行評價,物理水質指標包括溫度、色度、濁度、PH值、電導率等,化學水質指標主要有BOD5、COD、TOC、TOD、植物營養素、無機性非金屬化合物、重金屬等。四川雙碳協同水質監測站加強與氣候變化研究的結合,通過綜合分析水體碳排放數據,揭示其在全球碳循環中的作用。
環境作為自然界輻射范圍廣,影響力強的系統,在整個地球環境中占極其重要的位置。我國江、河、湖及海洋面積遼闊,水資源豐富,因此對水環境進行水質監測極具必要性。我國大力發展重工業,石油、煤炭、天然氣及各種金屬礦產的大量開采,不僅對礦區土地造成傷害,還往往對河流、湖泊及地下水造成很大的污染。工業污水、生活廢水及農業灌溉廢水的隨意排放,使得水中氮、磷、鉀含量急劇升高,水體富營養化,使得許多湖泊藻類爆發、水葫蘆瘋長,影響生態穩定。根據我國水利局近幾年來的不完全統計,大型淡水湖泊中,西湖、太湖及滇池已完全處于富營養狀態,巢湖的富營養化越來越嚴重,洞庭湖與洪澤湖的水質較差,污染嚴重,白洋淀的白色污染物已經影響到了當地的生態發展。
在政策引導和用戶監管需求的雙重驅動下,賽融推進數字化技術的深度應用,推出智能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有效提升水站運行管理水平。賽融智能水質在線監測系統是基于高效感知、智能監測和視頻AI識別技術,實現自動核查、自動校準、智能質控、無人巡檢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水站。系統有效減少水站運維過程中人為操作,提高水站運維精細化程度,提高運維效率,實現水站運行工作的提質增效。由廢水流量監測、廢水水樣采集、廢水水樣分析及分析數據統計與上傳等功能的軟硬件設施組成,實現數據及運維智能預警、儀器及系統運行智能診斷、智能質控以及涵蓋數據分析、運維分析、報告自動生成的智能分析。自動化流程多樣,利于現場維護。
污水處理廠在應對溢流污染及生化系統運行狀況監測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溢流污染的處理是污水處理廠運營中的一大難題,往往在暴雨等極端天氣下,污水流量驟增,超出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致使未經充分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至環境中,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針對此問題,污水處理廠需加強預警機制建設,通過實時監測與數據分析,提前預判溢流風險,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應對,如增設調蓄池、優化排水管網布局等。同時,生化系統運行狀況監測是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的關鍵環節。生化處理作為關鍵工藝,其運行效率與穩定性直接影響出水水質。然而,由于生化系統復雜多變,易受進水水質、溫度、pH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監測難度大、調控不及時。因此,污水處理廠需引入更先進的監測技術與智能化管理系統,以實現對生化系統的監控與高效調控,確保出水水質穩定達標。綜合運用地面監測、遙感監測、無人機監測等多種技術手段,從不同空間尺度獲取數據。智能水質監測平臺
智能水質監測系統已廣泛應用于水質管理工作中,助力用戶智慧水務系統更加高效和科學的管理。四川雙碳協同水質監測站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進出水水質監測技術已經取得了進步。現代水質監測技術能夠實時、準確地監測水中的各種污染指標,如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氨氮、總磷等,為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同時,隨著數據采集與收集技術的日益成熟,借助自動化、智能化的數據采集系統,已經實現了對污水處理廠各環節的實時監控,確保了數據的精確性與時效性。城鎮污水處理廠已經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備的管理體系。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污水處理廠還積極引入先進的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對污水處理過程的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四川雙碳協同水質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