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壓儲罐替代洞穴,新型儲能選址自由度倍增
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發的液態空氣儲能系統在張家口成功投運,這一系統采用常壓保溫儲罐儲存液化空氣,突破了對傳統鹽穴和礦洞儲能形式的依賴。通過創新的液態空氣存儲技術,該系統能夠在常溫環境下,以-196℃的低溫儲存液化空氣,實現高效的能源存儲與釋放。這項技術的應用極大提升了儲能設施的選址靈活性,使得項目的建設可以不再受限于地理條件,開辟了新的儲能發展空間。
張家口的50MW示范項目為該系統的成功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該項目的儲時長可達到8小時,意味著在不間斷的能源需求下,系統能夠維持持續的電力輸出。與此同時,項目的充放電效率達到了58%,較傳統儲能系統的效率有所提升。這一突破使得液態空氣儲能技術在電力調度和應急備電方面展現出更大的潛力,能夠為未來的能源結構轉型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液態空氣儲能系統還通過低溫余熱回收技術,利用工業廢熱進一步提升了系統的整體效率。這一創新手段不僅提高了系統的能源利用率,還降低了整體度電成本,降至0.25元,為大規模應用鋪平了道路。該系統的推廣有助于減少能源浪費,推動綠色能源的發展,降低電力生產中的碳排放,助力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目前,全國首批12個基于液態空氣儲能技術的項目已在多個工業園區落地,這一技術逐步向更多地區和領域擴展。根據2027年的規劃,液態空氣儲能技術的裝機容量預計將突破500MW,這標志著液態空氣儲能在儲能行業的逐步普及。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預計將進一步降低儲能成本,提高系統效率,在更大范圍內推動能源的高效利用。
液態空氣儲能系統的創新,不僅為傳統能源儲存方式帶來了新的選擇,還為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這一技術的成功應用為未來更高效、更環保的能源存儲與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將有望成為能源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