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斜坡架設組件,千公里高速年發10億度
山東高速集團在濟青中線的創新舉措,通過在300公里的路基邊坡上鋪設光伏組件,開啟了高速公路能源自給自足的新模式。這一項目采用了45度傾角支架設計,使得光伏板的年均利用小時數達到了1250小時,充分利用了高速公路沿線的空間資源,提升了光伏發電的效率。
為了進一步降低運維成本,項目還配備了智能清洗機器人,這些機器人能夠沿著護欄軌道進行自動清潔,極大地提高了清洗效率,并且較常規電站的人工運維成本降低了40%。這種創新的清洗方式不僅減少了人工投入,還保證了光伏組件的高效運行,確保了長期的穩定發電。
該項目的另一大亮點是隧道照明和充電樁的綠色電力供應。通過光伏發電系統的支持,隧道照明和充電樁實現了100%的綠色電力自給,不僅降低了電力消耗,還促進了電動汽車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多余的電力通過并網出售,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收益,每年余電上網的收益超過6000萬元。這一模式不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還為高速公路管理方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全國高速公路的邊坡資源非常豐富,適合鋪設光伏組件的邊坡總長度超過2萬公里。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支持,預計到2028年,將有1萬公里的高速公路邊坡實現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這樣的大規模應用將大幅提升高速公路系統的綠色能源覆蓋率,推動綠色交通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總的來說,山東高速集團的這一創新項目不僅通過合理利用高速公路邊坡資源推動了綠色能源的應用,也為降低運營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隨著更多類似項目的推進,未來高速公路將逐步成為綠色能源的生產基地,助力交通行業向低碳、環保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