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在戶外場景中的開拓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25-08-05
碼立創(MUCIT)將科技教育的觸角延伸至戶外,通過設計與自然探索、戶外實踐相結合的科技課程,讓 3-16 歲的孩子在廣闊的天地中感受科技與自然的共生關系,培養在真實環境中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在戶外科技課程的設計上,碼立創推出 “自然科技探索包”,讓孩子帶著科技工具走進公園、郊外。包里的便攜式氣象監測儀,能實時測量風速、溫度、濕度等數據,孩子通過簡易編程將數據繪制成圖表,分析不同地點的微氣候差異;微型土壤檢測儀則能快速檢測土壤酸堿度,配合植物圖鑒 APP,幫助孩子判斷哪些植物適合在此生長。在一次郊外探索中,孩子們發現山坡與山谷的溫度差異明顯,通過持續監測和數據分析,理解了地形對氣候的影響,這種將科技工具與自然觀察結合的方式,讓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可感可知。碼立創打造的 “戶外科技挑戰賽”,以團隊協作的形式完成自然探索任務。挑戰賽設置 “水源探測”“路徑規劃” 等項目:在水源探測中,孩子們使用自制的水質檢測裝置,通過傳感器分析水樣的濁度、PH 值,判斷水源是否適合飲用;路徑規劃則要求團隊利用 GPS 模塊和編程技術,設計出一條既能避開危險區域又能高效完成任務的路線。有支參賽隊在規劃穿越林地的路線時,通過編程讓定位裝置每隔 5 分鐘記錄一次坐標,再結合地圖***軌跡圖,成功避開了布滿荊棘的區域,這種實踐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到科技在戶外生存中的實用價值。為了讓科技助力生態保護,碼立創發起 “小小生態觀察員” 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用紅外相機搭配運動傳感器,安裝在鳥類棲息地附近,自動拍攝鳥類活動的照片和視頻;通過分析拍攝數據,統計不同鳥類的出現頻率,繪制鳥類活動分布圖。這些數據為當地的生態保護提供了一手資料,孩子們也在參與中樹立了 “用科技守護自然” 的環保理念。有個孩子在觀察中發現某片區域鳥類數量減少,通過檢測發現周邊水質有輕微污染,便向環保部門提交了建議報告,用科技實踐踐行了環保責任。此外,碼立創開發的 “戶外科技日志” APP,能幫助孩子記錄戶外探索中的科技發現。APP 支持上傳傳感器數據、拍攝的照片和手寫觀察筆記,自動生成圖文并茂的探索報告。孩子們可以在 APP 上分享自己的發現,與其他小伙伴交流戶外科技探索的心得,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學習社區。碼立創通過拓展戶外科技教育場景,讓孩子走出教室,在自然中運用科技、理解科技。這種教育不僅豐富了孩子的學習體驗,更讓他們認識到科技是探索自然、保護自然的有力工具,培養出兼具科學素養與環保意識的新一代。
上一篇
科技教育中虛實融合的創新者
下一篇
科技教育在校園場景中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