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早報 星期四 廣東微靈工科技
8月7日 | 人力資源行業新聞速遞人力資源雜志 2025年08月07日 新聞匯總
本期導讀內蒙古錫林郭勒:優化審核流程讓政策快速落地湖北隨州:創新“社銀合作”路徑 讓便民服務更近一步甘肅嘉峪關市著力**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錯位難題青?!搬t保錢包”實現跨省共濟河南首份算法和勞動規則協議簽訂寧夏惠農區鋪就勞動保障**“快車道” 今年為4308名勞動者追薪4455.49萬元
1來源:內蒙古日報內蒙古錫林郭勒:優化審核流程讓政策快速落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第二批穩崗返還資金發放工作加速落地,涉及的1063家參保企業已全部完成公示,相關資金1403.17萬元近日已陸續發放到位。
自5月底內蒙古自治區發布穩崗惠民政策以來,錫林郭勒盟就業部門迅速響應,積極推進2025年穩崗返還資金的審核與發放。目前全盟已完成年度計劃的76%,其中盟本級完成率達92%;全盟累計為1814家企業發放資金2835.31萬元,穩定就業崗位47451個,受益企業涵蓋能源制造、畜牧養殖、銷售服務等多個行業。
為高效落實政策,該盟采取了兩項關鍵舉措,一方面***推行“免申即享”模式,業務經辦人員通過后臺數據快速比對,精細識別符合條件的企業,變“企業找補貼”為“補貼找企業”,實現“免申請、免填表、免跑腿”,確保資金精細直達。另一方面持續簡化申領流程、壓縮辦理時限,企業*需確認政策享受信息即可完成申領,同時通過及時開展網上公示,提高政策落實的透明度與效率。
下一步,錫林郭勒盟就業部門將持續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優化審核流程,讓更多企業盡早享受政策紅利,為穩崗留工注入動力,切實筑牢就業優先政策基石。(張璐)
2來源:湖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湖北隨州:創新“社銀合作”路徑 讓便民服務更近一步湖北省隨州市人社局深化“社銀合作”**,通過標準化、智能化、規范化管理,打造“就近辦、快速辦、放心辦”的便民服務生態。今年以來,該局聚焦**需求,密織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效能、強化規范管理,讓人社服務惠及千家萬戶。
服務網絡全覆蓋,“就近辦”成常態
作為全省首批設立銀行即時制卡網點的市州,隨州已建成205個“社銀合作”網點,覆蓋所有縣市區及鄉鎮,90%以上的銀行網點可辦理社保卡全流程業務。
服務網絡的延伸不僅體現在空間覆蓋上,更在于服務模式的創新。人社窗口進駐銀行后,市、縣兩級***大廳設立5個社銀綜合服務窗口,實現“一窗通辦”。
服務效能再升級,“快速辦”成現實
服務網絡是基礎,效能提升是關鍵。隨州市精細梳理**高頻需求,將社??ㄞk理、待遇資格認證、社保繳費等21類57項業務下沉至銀行網點,并動態調整服務清單。目前,銀行渠道辦理的人社業務占比達32%,有效緩解了實體大廳的壓力。
針對偏遠鄉鎮和老年群體,服務更顯溫度。截至目前,人社服務隊已開展“五進”活動42場,惠及1.2萬余人次。
規范管理強保障,“放心辦”更安心
便捷高效的背后,是嚴格的規范管理。隨州市以**名義印發社??ā耙豢ㄍā狈桨福瑢ⅰ吧玢y合作”納入民生實事,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激勵銀行深度參與。
服務安全,關鍵在人。所有服務專員均需通過崗前培訓和實操考核,并定期接受業務指導。
此外,常態化監督機制確保服務質量,205個網點考核合格率連續5年保持100%。
隨州市“社銀合作”模式以實效贏得口碑,成為便民服務的**。未來將繼續以**需求為導向,深化“人社+銀行”服務創新,讓便民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3來源:甘肅日報甘肅嘉峪關市著力**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錯位難題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近年來,嘉峪關市實施人才賦能工程,深化“職業技能培訓+技能資格認定”,形成“企業出題、院校解題”的“訂單式”培養模式,全市累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1萬余人次,獲得技能資格認定500余人,有力**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錯位難題。
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人才鏈,嘉峪關市充分挖掘省內高等教育質量資源,依托酒鋼集團公司、大友公司、索通公司等鋼鋁產業重點企業,與高校共建了10個實習實訓基地、4個重點人才基地,打造集人才培養、新質生產力培育、創新創業為一體的產教聯合體,構建起“**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院校實施”協同育人格局,累計向企業精細輸送技能人才80余名。
圍繞鋼、鋁、核、新能源等產業創新需求,嘉峪關市構建以創新聯合體為**,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為基礎,科技孵化基地為支撐的創新平臺布局,培育建設**、省級創新平臺38個,支持**人才和青年人才開展基礎研究攻關、**技術突破,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嘉峪關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居全省***,15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全省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和科技功臣獎。
近年來,嘉峪關市以培育技術攻關型人才隊伍為抓手,聚焦鋼鋁產業、民用核產業、文旅產業等重點產業,累計組織實施省、市級人才項目59個,帶動解決多項“卡脖子”難題,獲得**30余項,形成的粉礦懸浮磁化焙燒等關鍵技術成果填補國內技術應用空白,8名**人才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于曉明)
4來源:西海都市報青?!搬t保錢包”實現跨省共濟8月5日,記者從青海省醫療保障局獲悉,省醫療保障局打破屬地限制,打通**辦事堵點,多項高頻醫保業務辦理更便捷、暢通。
目前,“兩病”認定及備案、生育保險備案登記和異地就醫備案等16項高頻事項,已在全省縣(區)級以上經辦機構(含商保公司醫保經辦機構)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滿足各族**“就近、便捷、高效”的辦事需求。按照“**少必須”原則,從源頭上打破新生兒參保需要身份證或戶口簿的傳統流程,實現以出生醫學證明為身份標識辦理參保登記和繳費,新生兒參保繳費平均時長6.76天,生育醫療費用結算平均時長3.1天,分別比全國平均辦理時長縮短1.94天和5.8天,直接結算率100%。
為進一步提升生育保障權益,減輕家庭生育負擔和企業墊資壓力,省醫保局印發《關于調整生育保險待遇申領支付方式的通知》,轉變生育津貼發放模式,從“企業中轉”改為“個人直享”,實現直接將生育津貼發放至參保女職工個人,發放周期壓縮至8個工作日,生育津貼審核支付平均時長*為1.36天,比全國平均辦理時長縮短了7.24天。
值得一提的是,為滿足異地就醫人員跨省共濟,在全省范圍內上線“醫保錢包”,打破醫保職工個人賬戶省域限制,可將賬戶資金劃轉至省外的配偶、父母、子女等近親屬,滿足跨省就醫購藥需求。同時,在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共濟范圍從直系親屬擴大到近親屬的基礎上,持續優化醫保錢包功能,取消比較低劃入500元限制,參保人可自主決定共濟賬戶劃撥額度。
在共濟賬戶創建方面,放開異地安置備案人員創建共濟賬戶,實現長期異地居住、安置人員線上將個人賬戶資金共濟參保親屬,比較大限度發揮共濟作用,有效減輕職工本人及其近親屬參保繳費、看病就醫負擔。(記者 莫青 通訊員 李濤)
5來源:河南日報河南首份算法和勞動規則協議簽訂8月5日,記者獲悉,在省總工會和全國總工會UU跑腿蹲點工作組的指導下,平臺企業、跑腿師傅**經過平等協商,于8月1日正式簽訂了我省首份算法專項協議——《2025年度“UU跑腿”算法和勞動規則協議》,推出一系列針對跑男的算法改進舉措,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據介紹,這份含金量十足的協議,直擊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關切的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保護、協商協調機制等**領域,努力將“冰冷的代碼”轉化為溫暖的權益保障舉措,惠及超100萬名勞動者。
“為了讓勞動報酬更加公平和透明,協議中明確提出,要優化計價模型,堅持公平合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明確配送費計算規則,并優化超時違約扣款機制,降低跑男的超時焦慮。”省總工會權益保障部部長張明說,“聚焦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利,協議要求跑男可自行選擇休息時間段,對于連續配送4小時以上者給予提示提醒,保障跑男身心健康?!?
在落實勞動安全保護方面,協議提出算法模型將剔除逆行、超速等危險樣本,整合實時路況與危險路段數據庫;惡劣天氣自動觸發免罰與補貼機制,極端情況暫停業務。同時,建立完善的跑男培訓體系,強化跑男職業發展支持;建立“平臺企業+工會+勞動者**”三方常態化協商制度,算法調整需提前7日公示并聽取意見,優化跑男投訴與建議反饋通道,確保協商機制長效運行。
“這份協議對平臺企業和勞動者均具有法律效力。通過協商推動算法兼顧效率與公平、成本與安全,為構建勞動者有尊嚴、企業有競爭力、社會有溫度的新型勞動關系樹立了**。”省總工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記者 王綠揚)
6來源:寧夏日報寧夏惠農區鋪就勞動保障**“快車道” 今年為4308名勞動者追薪4455.49萬元近日,石嘴山市惠農區勞動保障**中心*用10個工作日,成功為90名勞動者追回被拖欠工資340667元,以常態化機制建設持續鋪就**“快車道”,讓勞動者權益保障跑出“加速度”。
“一開始還犯愁怕拖拖拉拉沒個完,沒想到工資到手比想象中快多了!”電焊工老胡的踏實感,源于惠農區勞動保障**中心規范機制的堅實支撐。在此次案件處置中,執法人員全程標準化作業:執法文書齊備、詢問記錄與證據材料詳實規范,確保過程可追溯;憑借常態化執法檢查建立的用工“信用檔案”,精細鎖定企業薄弱環節,并依據《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法規清晰闡明違法成本,促使企業**終足額支付工資。
今年以來,惠農區勞動保障**中心已高效處理線上線下欠薪案件近800起,為4308名勞動者追回工資4455.49萬元,案件平均辦理時限較去年同期縮短5個工作日。亮眼數據的背后,是該中心機制深耕的成果:常態化執法檢查如“體檢”般年內排查企業380余家次,提前化解欠薪隱患20余起;統一規范的執法文書與流程,為每一次調查提供有力合規保障。
“下一步將規范案件全流程時限管理,建立‘超時預警’機制壓實責任。”惠農區勞動保障**中心負責人武慧慧表示,將持續暢通**渠道,優化“接訴即辦”響應機制,讓“勞有所得”的承諾在每起案件中落地見效,為勞動者權益保駕護航。(寧夏日報記者 馬照剛)